您当前的位置:医药人才网 > 医药网 > 生物制药

仿制末路生物重复 山穷水尽看中药?

来源:医药人才网 时间:2019-01-18 作者:医药人才网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医药走到了今天。就像历史总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从轮回中总结规律去窥探未来,所以未来的行业发展走势会是怎么样呢?
  有句话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但也可能你准备穿窗而出的时候,窗外可能是堵墙也可能窗下是条沟。不过呢人们总是习惯在失败中安慰自己,然后大多时候无视了碰壁的头破血流,欢欣鼓舞的赞颂着某次的冲出围城。
  是一年前还是两年前,某领导说的 “化药跟随,生物并进,中药领先。”?然后轰轰烈烈的一致性评价加上全国遍地开花的生物创业园。那时候生物制药随便拿个项目出来,估值都是破亿。一致性评价也是如火如荼,各地纷纷出台补贴政策,赶得早的,几乎可以不花钱做。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收紧,大浪退去,这下子谁在裸泳看的一清二楚。再加上医改政策不如预期,一时间仿佛行业的寒冬比经济危机来的还早了一点。没底气的终归没底裤。于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下一个热点会是谁呢?
  首先,仿制末路。
  仿制药严格来说是化药,这边的发展路子,其实不难看破,无非美日两种模式。毕竟人家比我们早起步几十年,该掉的坑都掉过,已经是比较成熟稳健的发展之路,国内总不至于放着现成的路子不走,自己去披荆斩棘的开路。美国那边,仿制药市场份额能够占个百分之七八十,销售额也就二三十个百分点顶天了,说白了,也就赚个辛苦钱。日本的路子,也大差不差,虽然引导政策不一致,但最后基本也是占得了市场份额,赚不了多少钱。
  考虑到国内医保资金就那么点,这钱就是再多也是无底坑,所以控费要求越来越严,不出意外,国内仿制药企业最后也是挤在一个不大的盆子里分餐。而且有资格分这杯羹的,还得质量底子过硬。别看现在一致性评价算不上热闹的红红火火,其实未来如何保证不是一次性评价,才是成本输出的大头,所以并不奇怪,已有企业放弃中标。既要拼质量还要拼价格,最后能够活下来的仿制药企业真不多。淘汰落后企业这个总体趋势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未来全国能够留下拼杀的仿制药企业也就三四百家顶天了,对当下绝大多数没有创新支撑的企业来说,说是末路并不为过。而且有创新支撑,没有足够的质量管理打底,也难说好过。
  其次,生物制药这边,用高水平重复建设来评价应该比较中肯。
  在过去三年的红红火火之后,现在唱衰声也逐渐响起来。其实这种声音早就有,就类似与妈妈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一样。打从一开始,就没几个相信生物制药创新能够违反十不存一的定律。但是管那么多呢?有热点就先上了再说。从官方来说,广撒网多少能捞几条鱼。于是乎,也能看到,替尼一窝蜂的上马,批准也出现了一个小井喷,但是作用靶点就那么多,用一个少一个,搞不好到最后也难逃同质化竞争的坑,毕竟看着一群替尼,适应症高度雷同,想要分清真的不是很容易,总觉得有种“另类仿制”的感觉。另外老美开始封锁相关技术,短期还看不出直接反应,但是长远来看,技术封锁是国运比拼,估计大势难改。至于国内基础研究那个水平就别提了,未来能不能奋起还是两说,虽然笔者心里觉得大概率是要追上去的,毕竟,毛爷爷讲过,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所以最后生物制药这块蛋糕最终能做到多大,还真不清楚,最后能活下来吃蛋糕的,估计也还是强者恒强的那些吧。
  说起来,这个蜂拥而上其实和芯片危机后国内一窝蜂的开发芯片有点像,资本开始玩的是技术评估,然后你争我夺,借着就击鼓传花,现在么,估计只有脑袋发热的还往里面冲吧。只是技术积累这东西还真不是资本一吹就能飞起来的猪。所以大家伙最近挤一起吹PD-1喽。但是说到这,想到历史上,青霉素诞生后,一大堆霉素蜂拥而出,这么看来或许也不是那么悲观。
  化学药这块,早就创新疲软,所以催生了生物制药这个新开发领域。但都属于西药范畴。随着基础研究的突破无力,预计在未来十年,终归会逐渐退热。至于国内,缺乏技术支撑可能会退的更快,下一个热点在哪里,暂时还不知道。说起来,生物制药热点出现,还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看完了化药的前途艰险,回过头来,大家可能发现,中药这行当已经惨了许多年了。现在中成药市场全面萎缩,这里面当然有泛滥批准的因,也有当下政策引导打击的因。至于中药饮片这边,还在天天充斥着不良抽检信息。网上叫卖的中药企业不要太多,看起来真是惨的不能再惨了。中药行业眼下虽然惨,但仔细想想,还真是一块巨大的未开发处女地。可有时候,巨大的机遇也意味着巨大的开发难度。有别于化药的开发路径以及评价体系,意味着要走出一条独立开辟的路,等于再建一个体系,这里面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这个难度不亚于中华民族再崛起,但是崛起之势势在必行也势不可挡,这是毋庸置疑的。
  几年前出的关于扶持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最高领导人亲自发言指示,决定了政策当然不可能是儿戏。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往大了说,是文化之争。一带一路的输出选择,也不是随随便便确定的,无论是路线还是输出内容。
  就像股市里那句话,别人恐惧我贪婪。所以在笔者看来,当下的惨淡,正是日后蓬勃的预兆,这几年正是投资布局中药产业的绝佳机会。如今的清洗整顿,都是为了培育良好发展的健康土壤。这政策市场,翻天快得很,只不过翻天的时候,有没有准备好,能否抓住机会,还要看自身的积累。确切的说,是技术积累。中医药的崛起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这里面不可避免的会有大量的试错,也需要巨大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鼓动资本的参与,同时要注意避免资本逐热对基础理论建立的伤害。以往的带病发展已经走了几十年了,也没走通,但是好歹确定了大致的方向。
  就笔者看来,终端为王是颠不破的真理,中医不兴,中药难盛。而在此之前,中医亡于中药必须解决,所以持续了几年并且将持续高压下去的饮片市场整顿,会长期坚持下去,直到产生具有品牌意识的强大饮片企业。整个市场通过品牌竞争,建立起良币驱逐劣币的氛围后,中药饮片检测标准不断推高和抽检高压姿态才会有所改善,可惜的是,这条路曲折漫长,有恒心做下去的企业目前还不多见。
  其次,饮片问题能够解决后,要看中药工业这一块。
  首先看配方颗粒,这个其实饮片的替代品,解决了服药和调配的难题。未来是大有可为的,也是当下中药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稳健的路子。这个方面虽然还有很多理论之争,但是就笔者来看,抱残守缺并不是什么好事。持以开放的态度,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固守前人之道,难免穷途末路。中医药的用药理论也需要更多方向的丰富发展,老是抱着个神秘玄学天人合一神马的,也不好。高深的走高深的专家问诊路线,平民的还是需要简单方便的大众化路线。
  再看中成药方面,确切的说,就是效仿日本汉方药发展的经典名方。这个里面国家力量和企业力量要一起发力。目前看来,专门建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似乎到现在还没整明白中药这个事怎么搞,似乎重心暂时还放在中医整顿那边。而以前的主管机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似乎对此也不热心。于是乎,《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这么重要的一个文件,两个网站都没找到,倒是农业农村部代劳了。这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样子,也是够了。
  经典名方政策毫无疑问,是解决中药产业还没发展起来之前就会饿死的一个良方。但是相关政策出台一拖再拖,这里面存在各方利益的博弈,更关键的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公信力。而这方面技术的积累,学院派是甭指望了,说起个疑难杂症也许能玄玄乎乎的扯一堆,落到大工业普及,可能就屁都放不出来一个,偏偏他们还掌握着权力。
  其实每逢大疫出名医,才有传遍天下的经典名方。从这一点来看,现在的名医们少有宏观视野的,这个是由多年中医药颓废的结果导致,也是缺乏一个契机让真正的名医脱颖而出。或许,中医药产业重振这个契机能够催生出“名医”,也需要“名医”来推动。
  企业方面则是有心无力,这条路没有任何借鉴和参照,严格来说,是走出自己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技术路线,其中涉及的基础研究非朝夕可至,涉及投入的财力物力更是不可估量。国家可能愿意投钱,但是谁来花很关键。以目前国内的政策导向来说,大多的资金只能流向各大高校。先不说现在为人诟病的高校学术造假,就说接下来的产业化实施,也是巨大的门槛。所以,这一块,还真是需要国家考虑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扶持。而在这之前,哪怕带病操作,也要快点推出经典名方政策,给嗷嗷待哺的中成药企业们一点米先下锅。
  总得来说,没有哪条路是轻松的,就像歌词,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高新技术行业,强者恒强的秘诀都在于长久的技术积累和持续发力,例如目前的国内研发领军企业。所以追逐热点都是一时爽,例如最近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某上市企业,一度被寄予振兴中药的厚望,结果它一会去搞药房托管,一会又弄资本运作的,对它的坏印象源于某次去亳州考察,发现它在那搞了了个医药城,发了把房地产财,也是够了。另外听说某著名中药集团企业在考虑转型生物,这么随波逐流估计也是玩不久,等你转型黄花菜都凉了。反倒是天津的几家企业在这方面显得沉稳许多,倒是很期待他们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400-114-1987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Copyright © www.medr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20010082号-3 版权所有 赣公网安备36100002000286号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