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医药人才网 > 医药网 > 医疗专题

“4+7”带量采购,让药企“好受伤”!

来源:医药人才网 时间:2018-12-09 作者:医药人才网
“好惨!”
  12月6日,国家“4+7”试点带量采购预中选结果揭晓,有本土药企人士用这二字形容目前复杂的情绪。
  结果显示,跨国药企几乎全线“沦陷”,仅有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两家公司入围。与此同时,预中选品种大幅度降价,如恩替卡韦降价90%,厄贝沙坦降价60%。
  折射至资本市场,医药板块再度哀鸿遍野,A股化学制药板块中,多达14只个股跌幅超过5%;港股医药板块,多只个股也受到波及,如中国生物制药股价大跌近16%。
  跨国药企几乎“沦陷”
  按照11月15日国家公布的“4+7”试点采购方案,这次带量采购试点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本次带量采购涉及31个品种,多为慢病用药和常见用药。按照中标规则,品种中选需经过预中选和拟中选两大流程,一是预中选;二是拟中选。
  据12月6日公布的预中选结果来看,中选品种已出现大幅度降价情况。
  按照此前市场预测,此次带量采购,目的是推动仿制药取代原研药。此次带量采购的31个品种,共涉及到13家跨国药企。如今预中选结果显示,跨国药企中,仅有2家入围。其中,吉非替尼口服由阿斯利康中标,福辛普利口服由百时美施贵宝中标。
  换言之,此次跨国药企几乎“沦陷”。国金证券近期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17个品种跨国药企的市场份额仍超过50%。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暂时不知道上述跨国药企是主动放弃参与竞标,抑或报价后没有入围。记者也向部分跨国药企了解情况,但未获回复。
  对于跨国药企来说,此次没有入围,意味着未来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前有人统计,若跨国药企产品竞价失败,损失金额可达十亿元级别。
  对于中国本土药企来说,这次带量采购,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华海药业无疑是此次带量采购的最大赢家。数据显示,华海药业预中选品种最多,总共有6个药品中标。6日,在整个医药板块大跌的情况下,华海药业股价仍能收涨3.04%。
  而其他的本土药企,形势则有些严峻。以正大天晴为例,公司的恩替卡韦以每片0.62元的价格拔得头筹,此前最低中标价是6.72元,目前降价幅度达90%。今年上半年,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口服片销售额为17.36亿元。
  再如京新药业,其氨氯地平以0.14元的价格获得预中选资格。
  面对相继出炉的“地板价”,有药企表示“惊呆”。
  医药股向上还是向下?
  “一致预期是2019年医药底舱防守,5G进攻,现在两条腿都断了。”12月6日收盘后,某券商知名分析师在其微信朋友圈如此调侃A股。
  12月6日的A股,遭殃的不仅是5G概念股,还有因为产品降价幅度超预期而暴跌的医药股,其中刚刚成为上证50指数成分股新贵的两家医药巨头复星医药(600196.SH)和药明康德(603259.SH)分别下挫8.61%和6.23%,龙头股恒瑞医药(600276.SH)收跌6.37%。中证医药指数(000933.SZ)收跌3.9%,生物医药(885403)跌幅也超过3%。
  12月6日下午,药明康德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医药研发赋能平台,主营业务不受国内药品集中采购降价影响。仿制药降价加速了传统医药企业向创新药转型。公司作为少数全面端到端新药研发服务平台之一,具有覆盖整个药物发明、开发及生产价值链的服务能力,通过公司的平台,能够迎合传统制药企业的需求。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表示,从国内药品集中采购降价的情况来看,主要是降价幅度普遍超过市场预期,因而引发一定的恐慌情绪抛售,预期信心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2018年上半年医药股普遍股价强劲,对于受影响的药企依然有调整空间,投资者可以耐心等待底部来临。
  海通证券分析师余文心认为,该方案解除市场份额限制,改以预中标与拟中标两阶段议价,不同品种或将出现价格降幅分化,不确定性较大,后续还需关注:医保支付标准如何对接;中标价后续会否与全国各省招标价格联动、如何联动;如何保证采购量的完成等。
  万联证券分析师姚文认为,本次4+7地区带量采购工作,制度设计上更加平衡兼顾了量价关系,在竞标降价的同时给予了使用量承诺,与传统药品集中招标相比,极大减小了后续药品入院及再议价的不确定性;同时结合一致性评价工作,加速国内仿制药品种进口替代进程,从而降低社会整体用药成本,提升医保使用效率。
  带量采购如何不伤害药企
  在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史立臣看来,需要关注带量采购的五个核心问题,只有这五个核心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在中国实行带量采购,使之不至于伤害医药行业发展。
  首先,带量采购重要的是先有量,而且用具体的数据来谈判价格才是真实的带量采购。但既往带量采购的量仅仅是以一省或一市使用量的模糊语言,没有明确的数据。
  “拿用药量的占比来谈判,这是不可控的,这个比例在实际医生用药和医院采购中根本就没办法控制。”史立臣说。
  其次,还要解决支付问题,以往带量采购失败,在支付上面出来很多问题,导致带量采购失败,比如医院逾期不支付,也没人管。
  在他看来,现在公立医院欠药企应收账款非常严重,一些医院前些年大规模扩建,已经外债累累,医院根本没能力当期支付药企的应收账款,现实中拖欠两三年的都正常。
  近日,湖北省医药行业协会调研了8家有代表性医药商业企业,结果表明,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回款账期最长达960天,违反国家要求30天付款的32倍,欠款金额最高达8600万元。
  “药品降价了,医院不按期支付应收药款,药企会背负沉重的财务成本,导致降价后的药品仅有的一点利润也被侵蚀。”史立臣表示。
  第三,约定的量无法完成怎么办?史立臣表示,以前很多带量采购具体完成了多少量,医院采购了多少,没人去关注。药企降价后采购量也降了,苦水只能自己咽,这也导致很多药品在过去多年来面临降价死的尴尬局面。
  还有,国内医生的用药习惯,是否选择推荐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这都将成为问题。
  此外,有一个管辖权问题,医保局对医院没有管辖权,医院不按期支付药款,药企找哪个部门解决?“别到时候每个部门都推脱,都不管,就害惨了药企。不要让带量采购沦为‘让药企受伤、让医药行业受伤’的政策。”史立臣说。
  不确定性的未来
  预中选仅仅是带量采购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拟中选流程,相关企业是否还会遭到“砍价”,仍有待观察。
  “4+7”带量采购未落地前,整个医药行业已是暗流涌动。如表现在跨国药企中,已在倒逼跨国药企内部变革。
  一般来说,原研药一旦专利到期后,要面临降价以及市场份额收缩局面,因此会导致药企的利润一落千丈。这样屡屡在国外应验的“专利悬崖”现象,却在中国市场失效。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不少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获得快速成长。
  有外资药企高层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中国市场一致性评价以及带量采购政策的推行,跨国药企原有的大规模推广普药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这迫切需要企业进行变革。为应对政策的变化,其所在的企业已取消设置医药代表职位,加大引进创新药等。
  不过,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不管是本土药企,抑或跨国药企,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如试点范围是否会扩大、低价中标后到底能否真正换量。
  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医药论坛上,一位接近国家医保局药品集采课题组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等在场人士表示,“4+7”带量采购是制度创新,带量采购想法早在2001年就已提出,到2018年才第一次实施带量采购,并希望通过带量、通过规模经济,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原来要搞10多家竞争,现在1家就可以搞完了,可以节省5%~10%的成本,另外是预付货款,签完以后提前打50%货款,压款成本可以降低10%,在过程当中中标不需要搞临床,医药代表也不需要养了,回扣也可以节省20%~40%,政策预期带量采购能够降价50%~60%,基于这样的判断,节省下来的成本是要求降价的。”
  该人士也表示,目前的“4+7”带量试点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一,品种现在是31个,以后会不会扩大,按照目前国家医改办的思路是要扩大的,要扩大到量大金额高的其他品种,现在很多省也在做带量采购。第二,采购量如何确定;第三,价格会不会成为全国价等。目前医改办不允许,但是对于试点城市是允许的。还有,未中选品种价格怎么提高?医保如何支付?
  有药企相关负责人私下说,如何保证医院采购量达标以及加快医院回款都是问题。“从以往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其实并不乐观。”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400-114-1987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Copyright © www.medr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20010082号-3 版权所有 赣公网安备36100002000286号

扫码下载APP